面對英文寫作 這些方法很實用
來源:新華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1-01-08 10:54:01
對于在英美澳加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留學的人來說,英文寫作是無法繞過的門檻。對多數(shù)人來說,口語不好可以通過使用簡單詞匯和手語實現(xiàn)溝通,閱讀和聽力水平則可以通過浸潤在英語環(huán)境中被動提高。但相比較而言,英語寫作能力很難快速提升,甚至會因此拉低單科乃至整體成績。本文將介紹一些較為實用的英文寫作思路,以供海外學子參考。
避免重復疊詞 轉換表達方式
大多數(shù)剛出國的留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往往帶著較明顯的應試教育印跡,同時,由于熟悉的詞匯數(shù)量有限且為了盡量避免語法錯誤,在寫作中傾向于使用較為簡潔直白的基礎詞匯,最后成文讀起來常讓人感到“干澀乏味”。在歐美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措辭的使用是寫作的基本評判標準之一,很多留學生的寫作成績正是因為用詞簡單、重復較多,難以拿到高分。
在此背景下,在寫作中學會使用含義更為豐富的詞匯來進行更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的一位校友在第一學年上寫作課時,老師為了考查詞匯量,就讓他嘗試用英語寫“目前騎自行車的人正在變多”,他寫為“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riding bicycles”,老師看后表示“這句話意思我能理解,但你的表達方式有些初級”,并表示按照他們的習慣可以替換部分詞匯,還可以表達得非常本地化,改為“cycling is gaining its popularity”。
這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學子在學習非母語時,想要拓展措辭水平時容易遇到的困境。學外語都是從最基礎的詞句開始,當達到初學者水平后想要進一步提高將面臨更大困難,因為提高措辭能力不同于單純背單詞、記例句。
在我看來,一個較為簡潔高效的方式是多關注課堂所用教材。首先,出于教學目的,教材文本本身就較為書面和正式,遣詞造句嚴謹;其次,由于大多數(shù)教材都已使用多年,其中出現(xiàn)語法錯誤的概率也更低;最后,由于教材的敘述內容力求精練,因此往往選擇較為凝練的詞句。這些特點對于留學生快速提高寫作能力來說大有裨益。
善用從句 提高文筆實力
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對從句尤其是長從句感到頭疼。
對比中英文來看,英語語法的從句將兩個或多個分句合并到一起,這種方式在直觀上不同于中文語法形式,因此,想要熟練掌握使用從句得下一番功夫。
然而,在歐美高等教育的進階寫作中,使用復雜從句不可避免。從考核角度來看,教師們大多傾向認為善于使用從句的國際學生英語語法功底較深。留學頭兩年,我身邊英語水平一般的中國學生,常常為了求穩(wěn),寧可連寫兩個分句也不敢嘗試從句。這樣做雖然客觀上減少了錯誤,但由于寫作考核出了基本語法外還有“文筆”一項,這些學生“丟卒保車”的做法,在“文筆”上往往只能拿及格分數(shù)。
相較于英語其它類別的學習而言,從句和其它相關聯(lián)的復雜句式本身沒有特別集中的學習方法。結合我自己和身邊同學的經(jīng)歷,多關注媒體報道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些英文媒體的深度報道中,通常會為凸顯其專業(yè)性、凝練傳遞信息而偏好使用復雜句式。同理,觀看內容以科普知識為主的紀錄片也是鍛煉長句使用的好辦法,這類影片很容易涉及名詞術語解釋和概念對比,其內容本身決定了頻繁使用從句的必要性。
改變母語習慣 嘗試外語思維
在有一定語言基礎后,不妨考慮將外語使用“本地化”——在語法習慣上盡可能貼近外國人的母語習慣。不少留學生都有過類似的體會:很多符合中文習慣的語句順序如果照搬成英語,很容易喪失原有韻味。
此類案例常見于較短語句,如媒體作品的宣傳語和一些常見的告示牌。比如,“員工通道”按照中文思維很可能會被翻譯成“entrance for employees”,但北美商店則通常標為“staff only”,這樣不僅更簡潔,也更符合本地人的語言習慣。
另外,在寫作中適當使用由拉丁文演變而來的短語或成語是一個較突出的加分項。由于拉丁語歷史悠久,這些短語本身就多見于風格嚴謹?shù)膶W術寫作中,其含義也都約定俗成,更能保證語義得以準確傳達。拉丁短語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且容易獲取,是“高級詞句”的優(yōu)選項。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拉丁語和英語客觀上存在差距,拉丁式短語忌大范圍或頻繁使用,因為容易給人造成“炫技”之感,反而不美。
想要在寫作中掌握更多地道用語,最好的方式便是主動讓自己長期處于英語環(huán)境之中。很多留學生在剛到國外遭遇“文化沖擊”后,出于對自己語言水平的不自信而更愿意在華人圈中交往,課堂學習之外很少同自己的外國同學交流。長此以往,不僅在人際關系方面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也會導致語言水平提升困難。在度過文化適應期后,也要嘗試結交志同道合的外國同學。因為感受不同文化,原本也是留學生涯中的重要一部分。
責任編輯:沙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