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挑選有門道,消費需理性
來源:法治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1-09-27 15:39:46
某暢銷品牌速溶奶茶一杯70克,0.9元;某知名品牌火鍋底料一包150克,3.99元;繽紛水果麥片一袋400克,10.9元……在一些網店中,不少食品被賣出“白菜價”。這并非是因為相關食品系假冒偽劣或存在質量問題,而是它們都屬于“臨期食品”。臨期食品,即臨近保質期的食品,仍在保質期內。由于臨期食品一般仍屬于安全食品的范圍,且價格上折扣較大,受到諸多年輕人的青睞。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yè)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以下簡稱臨期食品研究報告)顯示,超過四成受訪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
由于臨期食品還處于保質期內,所以其銷售和食用不受影響。但是,不同種類的食品劣變的情況不同,消費者要注意甄別、理性消費,切莫貪圖便宜而盲目購買、大量囤貨。
臨期食品性價比高廣受歡迎
家住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劉阿姨習慣到家附近的大型超市購物,在購買酸奶上,她有個“省錢妙招”,即購買打折促銷的臨期食品。
“快到保質期的時候,好多酸奶都會降價促銷,要么折扣特別大,要么‘買一贈一’與正價食品捆綁銷售。”劉阿姨對《法治日報》記者說,超市里貯存酸奶都是在專門區(qū)域,有溫度條件要求,食品安全上能夠有保障,并且剛出廠的酸奶和臨期的味道其實都一樣,感覺這樣買性價比很高。
其實,不僅是酸奶,從散裝食品到帶包裝的食品,很多商超都有“臨期食品打折降價”的銷售習慣或者專門貨柜,促銷力度往往動人心弦。
對于臨期促銷的酸奶,劉阿姨是遇到才會購買。而家住河北省邢臺市的張瑋(化名)已經養(yǎng)成了定期購買囤積臨期食品的習慣。
張瑋告訴記者,由于從事文字方面為主的自由職業(yè),他一般在家辦公,喜好吃零食的他越忙嘴越閑不住。之前都是在超市購買各種零食,一次網購時發(fā)現(xiàn)了幾家專賣臨期食品的店鋪,臨期食品逐漸成為他的“新寵”。
“仿佛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向我打開,正規(guī)的臨期食品安全可靠,能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何樂而不為?”張瑋說,他已經把幾家經常光顧的店鋪推薦給了不少朋友。
臨期食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為26歲至35歲的占比47.8%,2020年中國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和社區(qū)生鮮連鎖店,除此之外,線上和線下的臨期食品垂直售賣平臺也是消費者選擇的對象。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在多個電商平臺,都有不少帶有“裸價”“折扣”字樣的專門經營臨期食品的網店,還有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App和微信小程序。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也有與臨期食品相關的群組,數(shù)以萬計的成員分享購物心得。
這些年輕人對臨期食品的消費熱情,不僅使線上銷售更加多元,而且催生了線下臨期食品市場,目前已經出現(xiàn)多家專門經營臨期食品的線下社區(qū)連鎖品牌。
提升購買臨期食品安全意識
臨期食品能否放心買、安心吃?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能一概而論。
2011年,原衛(wèi)生部對預包裝食品的保質期作出定義,是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簡單來說,只要是在其應有的貯存條件下,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是完全可以銷售和食用的。2012年1月27日,原國家工商總局發(fā)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
至于臨期食品的“臨保期”,當然并不是“一刀切”,要根據食品的保質期,再參考行業(yè)慣例進行界定。目前我國沒有針對臨期食品的期限作嚴格界定,所以不同省市規(guī)定的臨期時間也稍有不同。
按照相關參考性時間,保質期在一年(含)以上的,臨保期為45天;保質期在半年(含)以上不足一年的,臨保期為30天;保質期在90天(含)以上不足半年的,臨保期為20天;保質期在30天(含)以上不足90天的,臨保期為10天;保質期在10天(含)以上不足30天的,臨保期為2天;保質期在10天以下的,臨保期為1天。食品經營者可與供貨商自行商議食品臨保期,但不得低于上述期限。
消費者要提升購買臨期食品的安全意識,既要明確食品的臨保期時間,也要注意食品的貯存條件等問題。例如需要冷凍或冷藏保存的食品,如果貯存條件不達標,很可能會提前過期或變質;有的食品貯存條件對濕度、感光要求較高,如果不滿足相關條件,食品的氣味、口感、營養(yǎng)成分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堅果類食物。
此外,不同種類的食品劣變的速度也不同,水分含量高的食品如果在運輸或貯存過程出現(xiàn)問題,容易滋生微生物,如糕點、飲料等。相對來說,水分含量低的食品不容易滋生微生物或滋生速度較慢,安全性也相對較高。
注意理性消費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
據臨期食品研究報告統(tǒng)計,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yè)總產值規(guī)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也會突破300億元,臨期食品市場潛力巨大。
今年4月,我國反食品浪費法頒布實施,其中規(guī)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從避免食品浪費的角度來看,臨期食品的流行,表明大眾的消費觀念得到更新和升級,對于消費者、生產者和經營者來說,的確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前不久,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邀請食品安全權威專家,制作了科普短視頻《臨期食品,可以買嗎》,向消費者介紹和解讀臨期食品安全知識,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相關專家提醒,臨期食品雖然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但應按需購買,不要囤積,以免過期變質造成浪費,購買的臨期食品要在保質期內盡快吃完,注意“在家過期也是過期”。
劉阿姨夫婦與兒子一家一起生活,家中人口較多,購買的食品通常很快就能食用完。盡管如此,有時買臨期食品多了也難免“中招”。“有回兒子一家三口不在家,買的酸奶喝不完,過期只能扔了,太可惜了,買臨期食品還得多考慮。”劉阿姨說。
張瑋也在長期購買臨期食品中總結出經驗。“網上銷售的臨期食品,大部分本身也不是市面上的熱門品牌,少數(shù)大牌產品也是比較冷門的口味,線下折扣食品店也差不多。尤其形形色色的進口臨期食品,普通消費者更是難以甄別。”張瑋說,臨期食品雖然價格低廉,但也要保持謹慎和理性,不要讓買實惠變成交“智商稅”。
作為一種特殊食品,臨期食品一來品質參差不齊,存在質量安全隱患,二來往往經歷多重流通環(huán)節(jié),并且由于銷售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管理不規(guī)范等問題,容易出現(xiàn)安全隱患和消費糾紛。加之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臨期食品制定相應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法律法規(guī),相關監(jiān)管部門要對臨期食品進行針對性監(jiān)管,保障臨期食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從最初小規(guī)模店鋪低價促銷,到出現(xiàn)線下直營店,再到進入電商平臺開始流行,臨期食品行業(yè)的受關注度正在不斷提高。保障臨期食品不成為“問題食品”,讓這一行業(yè)走向規(guī)范化、規(guī)?;?,加強市場監(jiān)管勢在必行。(記者 周宵鵬)
責任編輯:李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