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濰”道 | 傳統(tǒng)脂餅 只在濰坊能吃到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12-22 14:43:03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脂餅這種面食,只有濰坊才有。濰坊脂餅,要皮薄餡厚,剛出籠時熱氣騰騰,咬到嘴里鮮香綿軟,滿嘴留香,這是多少濰坊人時常掛念的味道。現(xiàn)如今,只有少數(shù)的面食店還堅守著手工包制脂餅的老手藝。12月20日,記者采訪到脂餅制作人,聽他們說濰坊的脂餅。
馬壽剛每天的脂餅定量銷售。
淵源
做面食受母親熏陶
每天上午10時30分左右,在濰城區(qū)向陽路附近一家名叫“老街里”的面食店,總是圍著不少市民。12月20日,53歲的馬壽剛像平時一樣,正和店里的工作人員一起包脂餅,老遠處,記者就聞到一陣陣香味。
“我要八個”“我要二十個,帶走”,前來買脂餅的顧客絡繹不絕。送走一撥客人,馬壽剛擦擦汗和記者聊起來。他是地道的濰坊人,從上小學起就看著母親做各種各樣的面食,久而久之跟著母親也就學會了調(diào)脂餅餡,包脂餅。16歲開始一直從事餐飲行業(yè),十多年前他開了這家面食店。
馬壽剛介紹,包脂餅,一般用家里的面粉就可以,用老面做引子進行發(fā)酵,和面時要軟點,再將和好的面做成大小適中的劑子。下一步就是蒸面粉或炒面,把面中的筋性蒸掉或者炒掉,蒸好之后再進行搟制。然后取適量的花生油,把切好的蔥花炸至金黃色,花椒水里放鹽,再倒入油中,開鍋后再熬制5分鐘,看到水和油充分交融后,趁熱將蒸好的面粉倒入其中攪拌,調(diào)出來的就是脂餅餡了。
“原來普遍都用豬大油,加上剁碎的油渣,現(xiàn)在大油的比例只有5%,其余的都改為花生油了。雖然少了那種豬油的醇香,但卻有了花生油的清香。”馬壽剛說。
切好的面劑子包上調(diào)好的餡,然后蒸熟就行了。馬壽剛說,濰坊脂餅,皮要薄餡要厚,伴隨著剛出籠的熱氣咬上一口,在嘴里軟綿綿的、入口即化,油脂餡香夾雜著蔥花香,滿嘴留香,沁人心脾,那才叫好吃。
剛蒸好的面?zhèn)溆谩?/font>
堅守
有條件就做下去
馬壽剛說,他一直追求手工制作,但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機械代替了手工制作,現(xiàn)在這種老手藝越來越難發(fā)展,像這種手工制作的面食店也越來越少了。但是,只要有人愿意吃,馬壽剛說他就愿意做。這也是他起“老街里”這個名字的原因。
馬壽剛一直生活在濰城區(qū),有不少老鄰居,起這個名字,就是想讓老街坊還能吃到從前的味道,懷念起曾經(jīng)街里之間的感情。沒想到這家面食店開起來之后不少原來的老街坊找到這里,尋找那份曾經(jīng)的老味道。“沒有把利益看得太重,只要街坊喜歡就好。”馬壽剛說,他們每天凌晨4時30分左右就開工了,一直到下午4時30分才結束一天的工作。脂餅的銷量從開店初期的每天幾十個到后來的幾百個,到現(xiàn)在每天的1200個左右的銷量,他也堅持每天固定數(shù)量銷售,售完為止。價格好多年不變了,每個還是1.5元。
馬壽剛說,對于以后,他想法很簡單,只要他的顧客還喜歡,只要他的身體情況還允許,就會和他的同事一直做下去。
脂餅餡調(diào)好就可以包了。
改良
一邊研究一邊做
與馬壽剛一樣,在北門大街也經(jīng)營著一家名為“味美包子”面食店的朱秋波,今年44歲,其丈夫是地道的濰坊人,一直從事面點工作,并將這門手藝教授于她。兩人結婚后,從2006年開起這家面食店,這一開就是15年。
馬壽剛和員工一起包脂餅。
“我們也是根據(jù)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調(diào)制脂餅餡。”朱秋波說,多年來每天早上5時許第一撥脂餅就出鍋了,從早上一直銷售到當天下午2時左右。“平時也是一邊研究一邊做,現(xiàn)在的市民講究養(yǎng)生,我們也會經(jīng)常聽多數(shù)顧客的建議,根據(jù)顧客口味改良。每天早上現(xiàn)場調(diào)餡,現(xiàn)場包制。”朱秋波說。
剛出籠的脂餅。
朱秋波的面食店銷售包子和脂餅,每天的銷量也比較穩(wěn)定,一天下來大約銷售400個脂餅。很多顧客來到這里一次就買十多個,二十多個。大部分都是周邊的老客戶,也有好多從高新區(qū)等地開車過來購買的??吹娇蛻粝矚g這一口,她和丈夫打心里高興,干活也格外起勁。
據(jù)濰坊當?shù)匾晃?5歲的老人說起,關于脂餅的來源,并沒有記載。他聽說只有一民間故事:一年歲末大雪封門,一家的婆婆讓幾個兒媳婦不出門在家做飯,不能重樣。大兒媳婦包豆包,二兒媳婦左思右想,包了一個面包面,蒸面、油拌餡,包出了脂餅。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靜/文圖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