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安原為夷維古邑(五)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5-14 15:40:01
北宋《太平寰宇記》中關(guān)于夷安城的記載。
古夷維是東夷的一個古老城邑,東周時期齊國名相晏嬰即夷維人,東漢學(xué)者應(yīng)劭進(jìn)一步考證漢代夷安縣即夷維故址。北齊時,夷安縣地域并入高密縣。夷安縣故址疑在縣治西北古城附近,義城堡為昔日夷安縣縣治所在。近年來,隨著古城周圍的開發(fā)建設(shè),附近出土了大量的漢代文物。
夷維邑建置年代已無考
西漢設(shè)縣北齊并入高密
夷維是東夷的一個古老城邑?!妒酚?middot;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記載了東周時期齊國名相晏嬰即夷維人。東漢學(xué)者應(yīng)劭進(jìn)一步考證漢代夷安縣即夷維故址,后世史書多從其說。像《漢書·地理志》夷安縣下有注:“應(yīng)劭曰,故萊夷維邑。”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齊記》云:(距)齊城300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漢為夷安縣,屬高密國。”《水經(jīng)注·膠水》:“又北過夷安縣東……應(yīng)劭曰:故萊夷維邑也。”南宋《路史》云:“夷安,古維國,有維水。”
夷安城名字的由來無考,從字面意思上推測,夷安或?yàn)橐木S安定之意。另外漢代“安”通“晏”,夷安城可能指夷晏城,即夷維晏平仲故里。夷維邑建置年代無考,春秋時屬萊國,齊滅萊后屬齊地。因?qū)僖娜耍彏H河而居,世稱夷維。西漢又在夷維故址設(shè)夷安縣,先后屬膠西國、膠西郡、高密國。王莽時夷安更名原亭,東漢復(fù)稱夷安,為高密侯鄧禹封縣之一。北齊時,夷安縣地域并入高密縣,此后史書中不再出現(xiàn)夷安縣,疑在此時縣除。
夷安故址困惑千年
史書記載方位待考
夷安縣故址,早期的史書沒有記載。至唐初所編的《括地志》云“夷安亦曰上假密”,認(rèn)為夷安城即曹參隨韓信斬殺龍且的上假密,按照濰水之戰(zhàn)時龍且渡河的方位(西渡濰河)來看,顯然不成立。
自宋代以來,史書多認(rèn)為夷安縣城址在今高密市政府駐地附近,這種說法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廣泛使用。此種說法的起因是源自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州》下云:“(高密)縣理漢夷安縣,城之東南外城,即漢夷安城也。”樂史認(rèn)為宋代高密城的東南外城,即漢代的夷安城。
元代于欽的《齊乘》又進(jìn)一步對《太平寰宇記》進(jìn)行了剖析,書中說道:“《寰宇記》謂今高密縣理東南外城即夷安城。晏子,萊之夷維人也,漢為縣,屬高密國。祥此,則今縣理,正古夷安城。西北舊城,乃宋縣耳。”元朝的高密縣治,即今市政府駐地附近,所以于欽根據(jù)《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北宋時高密縣縣治在西北,夷安縣城在東南,推斷元朝時的縣治(東南方位)即古夷安城,西北的古城為北宋時縣治所在。
《齊乘》之后,歷代史書多從其說,沿用至今。像清《讀史方輿紀(jì)要》中云:“唐武德三年(620),于今縣西北一里故義城堡置高密縣。武德六年(623),移治于故夷安縣城,即今縣也。”
實(shí)際上,自《太平寰宇記》開始,就把兩縣的方位弄錯了。今天的市政府附近的高密城,唐武德六年(623)在此設(shè)縣,此后歷朝縣治皆在此。城西北二里有古城,從方位上看,古城在西北,唐高密城在東南,周圍僅有這兩座古城。既然宋朝時高密縣的縣治實(shí)際上是在東南方位的城里,又何來“城之東南外城,即漢夷安城也”?因?yàn)闁|南方位已經(jīng)沒有城了,只有西北方位有古城義城堡,所以《太平寰宇記》的記載正好把高密縣治東南、西北的方位搞反了。
夷安或在西北古城附近 夷城堡為其縣治所在
夷安城故址疑在縣治西北古城附近(今古城中學(xué)附近)。古城,今高密市政府西北二里處,舊有古城,不知建于何代。后晉《舊唐書》、南宋《通志》等史書記載其名為“義城堡”,而民間俗稱“古城”。義城堡據(jù)發(fā)音實(shí)應(yīng)為“夷城堡”。
義城堡為昔日夷安縣(夷維)縣治所在。此處地勢高聳,臨近濰水支脈,位于夷安澤西南方位?!端?jīng)注》載:“(濰水在)縣(城陰城)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余里……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澤。”記載了當(dāng)時濰水支流從稻城濰水堰自東南往西北流入古城北的夷安澤的情況。夷安澤,古稱豨養(yǎng)澤,由名字似可推斷古人曾在此養(yǎng)豬,豨在古書中即指豬。秦朝時改名為劇清池,北魏《水經(jīng)注》稱其為夷安潭,唐《元和郡縣志》稱夷安澤。夷安澤西南接夷安城,因此得名。它東至今高密東北鄉(xiāng),西至今醴泉街道康莊社區(qū),地勢高低起伏。古時,高密境內(nèi)的三條大河濰河、膠河、五龍河都曾流入過夷安澤,從而形成了這個巨大的水塘。商周時期的水澤面積已不可考,在人們長期的生活繁衍過程中,因?yàn)榫幼 ⒏N、放牧、捕魚等原因,對水澤逐步進(jìn)行了侵蝕。
唐朝時,《元和郡縣志》載:“夷安澤在(高密)縣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葦。”
元朝開挖膠萊運(yùn)河后,運(yùn)河河道入夷安澤,南入膠州灣,不久后廢棄,明代對此又進(jìn)行了疏浚,幾經(jīng)周折,濰水、膠水也不再注入夷安澤,湖區(qū)面積也不復(fù)從前,主要被分割為東西兩段。東段稱都濼,“匯水成渚,有荷盈浦”,昔年高密八景之“東浦荷香”的美景即在此處。
清初高密縣令姜之琦又引膠河水入百脈湖,不久廢棄,膠河復(fù)歸原河道。康熙后期至乾隆時,湖水基本干涸??滴酢陡呙芸h志》記載“百余年來漸變?yōu)樯L镆?rdquo;。西段稱百脈湖,南接夷安古城。從古城上望去,水波粼粼,景色壯觀,又常有城郭、樓閣等蜃樓出現(xiàn),昔年高密八景之“古城晚照”即在此,為文人雅士登高吟詠之地。百脈湖今也已是居民區(qū)。
三百年間戰(zhàn)亂不斷 夷城堡今已無存
自西晉八王之亂后,中原地區(qū)近三百年間,戰(zhàn)亂不斷,高密境內(nèi)的各處城堡均破壞嚴(yán)重,逐步失去了行政功能。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三年(620)把高密縣治遷址原夷安縣境內(nèi),寄治于夷城堡。武德六年(623),由夷城堡移入新縣署(今高密市政府附近)并使用至今,夷城堡逐漸廢棄。光緒年間,德國人在夷城堡舊址修建駐兵營房,德軍退后營房改為學(xué)堂。
上世紀(jì)初,張宗昌麾下顧震部炮轟高密,古城建筑被炮火摧毀。上世紀(jì)30年代,山東省政府曾撥款部分修葺,作為駐兵之用,抗戰(zhàn)期間廢棄?!渡綎|名勝大觀》記載,夷城堡當(dāng)時尚存舊城垣兩處,今已無存。
上世紀(jì)80年代末,在原古城舊址上修建古城中學(xué)并使用至今。近年來,隨著古城周圍的開發(fā)建設(shè),附近出土了大量的漢代文物,如在老廣播局(古城東南)出土的漢代陶器、漢“五銖”錢,在老氣象局(古城東200米)出土的大量王莽錢幣“貨泉”,在香港花園小區(qū)(古城東300米)出土的大量漢代陶罐、陶器等等,無一不從側(cè)面反映了此處在漢代的繁華。
責(zé)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