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啪一区二区,国产婷婷色综合成人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日本中文字幕乱理伦片,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色欧美综合,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久久

?
A+ A-

故事傳說 教化民眾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4-02-27 09:58:08

  有不少來自于傳說故事的村諺,講的是懲惡揚善,教化民眾。舊時有“豎起扁擔無蔭涼”的村諺,記錄的是“量月影,測年景”的風俗;農歷每月初八半夜時分月亮落下去,每月廿三則半夜子時升上天空,有“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的村諺。“七月七,涮油瓶,當日下雨當日晴”,則講了連日陰雨后,七夕當天下雨會接著放晴。

  豎起扁擔無蔭涼

  原是形容大饑年

  有村諺稱“豎起扁擔無蔭涼”,年代久遠,很少人知道。它來自農村舊時“量月影,測年景”的風俗。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晚上,明月當空,當家人在月光下豎起一條扁擔,用木尺仔細量著扁擔在地上的影子。影子長,意味著這一年五谷豐登;如果短,當家人心里“砰砰”打鼓:怕是要鬧饑荒了。

  這風俗的起源沒人說得上來,但有一個故事流傳在民間:

  有一年鬧完元宵,趁著月光,人們用扁擔把糞肥挑到土場上,以便開春后運到地里。挑累了豎起扁擔歇口氣時,走來一個逃荒的老人。左鄰右舍看他可憐,便招待了一頓酒飯,席間自然議論到今年該種什么莊稼。老人一聲深嘆:“這樣的苦年頭還問什么莊稼?低著頭往前混日子吧。”老人走了,村里人恍然大悟:遇到神仙了。五谷之中,只有谷子成熟了才低下頭去,這是叫他們種谷子。果然,這一年的谷子大豐收。第二年,村里人記住了,元宵節(jié)的晚上,早早把扁擔豎上了村頭,老人又來了。這一次沒有酒飯,村民只是送給他只小燈籠,讓他趕路照明用。老人感慨地說:“就是這只小燈籠吧。”五谷中黍子才像小燈籠,全村種了黍子,又豐收了。兩年的豐收,使村里人“聰明”起來,相約秘密進行這豎扁擔、接神仙的事,不能傳到別的村莊。第三年元宵節(jié),等到深夜老人也沒來,烏云遮住月亮,下起了漫天大雪。人們“聰明”地以為,雪就是棉花,田野里全栽上了棉苗。豈料秋后連天大雨,棉蕾盡數爛在了地里,家家戶戶賠了個血本無歸。

  從此留下了形容大饑年景象的俗語:“豎起扁擔無蔭涼”。要知道,那個大雪的晚上是沒有月影的。“蔭涼”,則是濰縣方言里月影或日影的俗稱。

  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

  農民參照月亮計算時間

  在文化落后的封建時代,荒野鄉(xiāng)村的農民只能靠太陽、月亮來計時。濰俗中也是有諺語的:“初八二十三,落出半夜天。”

  農民辛苦為衣食奔忙,有時要半夜起身遠行。這時,家中主婦會準時起床做早飯。主婦們不敢深睡,留意著照上窗欞的月亮。時間一久,她們就有了經驗:每月初八的夜里,月亮落下去,窗欞上沒了月影,恰好是半夜時分;如果是每月的廿三,月亮剛升上來,就是子時。以此類推,計算著夜里的時間。

  茅屋里也有溫暖。早炊的刀板聲驚醒了睡夢中的小孫子,出遠門的人走了,小孫子還在被窩里睜著眼睛。忙完早炊的奶奶重新躺下,順著窗欞上出沒的月光,給小孫子講起故事:月影出沒是由誰管著的?嫦娥。

  故事講的是,有一位老奶奶,天天給嫦娥燒香磕頭,遇上難事時,嫦娥就來幫忙了。老奶奶家里窮,八月廿三,眼看種麥的日子到了,沒有牛,幾畝薄地還沒耕翻過來,兒子要半夜里去偷一頭牛。老奶奶急了,趕緊禱告嫦娥讓月亮升上來,照得一片光明,也許兒子這賊就做不成了。月亮還真升上來了,明亮的月光下,兒子偷來的牛被人發(fā)現(xiàn)。左鄰右舍答應幫著把地耕完,千說萬說,勸小伙子把牛送回去。小伙子幡然醒悟,要半夜里去送牛,為了遮住他的羞臉,老奶奶又向嫦娥禱告,果然月亮就落下去了,這天恰好是九月初八。

  故事里偷牛的小伙子名叫拴住,因為他棄惡從善,死后便當了神仙,管著人間牛馬驢騾的事,“拴住”就是要把這些牲畜牢牢地拴在槽頭上。

  七月七織女涮油瓶

  連日陰雨當日放晴

  濰縣傳統(tǒng)的農事中,秋稼麥稼輪作,兩年三熟,天衣無縫地適應著昌濰平原上旱季、雨季分明的氣候。“春天干撒撒,一坡好莊稼;春天拔驢蹄,有錢沒處糴”“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在氣溫緩慢上升的春季末尾,播下的高粱、谷子等幼苗需要大量的光照,雨天陰冷,影響著幼苗的生長。五月進入初夏,這些作物需要“蹲苗”,如果生長太快,就會秸桿細軟,一經結穗含粒,往往倒伏,先得在旱天里鍛煉出強壯的“身體”。農歷六月,小麥收獲完畢,不再擔心陰雨的侵害,秋稼茂盛成長,需要大量雨水,兩日無雨,即謂小旱,三日無雨,便是大旱。當然,也不盡然,三月小麥返青,“谷雨”季節(jié)里谷子播種后,是需要一場“貴如油”的春雨的。

  氣候恰恰是這樣的。六月六過后沒幾天,多雨季節(jié)來了,連日不停,晝夜陰雨。直至農歷七月上旬,才進入雨季尾聲。于是,農諺和故事傳說,一起走進了農民的“人文”意識:“七月七,涮油瓶,當日下雨當日晴。”

  牛郎織女會七夕,是中華民族文化里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可濰縣關于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里,卻增添了別有意趣的內容:為了阻擋他們鵲橋相會,此前的20多天里,西王母給織女找來了大量難以完成的農活,要挑水灌園,要日夜織布,要“腳打籮,手扒麻,頭頂笸籮曬芝麻”,灌園的水,天河里的水,合著這織女一腔幽怨的淚水一起流下來,便成了人間連日不停的大雨。終于熬到七月初七,要去鵲橋了,西王母卻突然要她涮完天宮里碩大的油瓶再走,涮油瓶的水能有多少?流到下界人間,所以就“當日下雨當日晴”了。

  這里的織女,是一位吃苦耐勞的農婦。

  農民辛苦,貧窮,但在意識深處,他們并不鄙薄自己:在天上的星宿那里,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鄭板橋曾在寫給弟弟的家書中說:“嘗笑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椗?,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為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鑒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許多濰縣的舊時農諺已漸漸不為人熟知,但它所積淀、描繪的農耕文化,那些如詩般的美好歌謠,成為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