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走廊濱海革命紀念館“完成烈士家屬多年心愿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11:12:55
濱海區(qū)大家洼街道賢村的袁希吉老人心中曾有一個遺憾,數(shù)十年來,逢年過節(jié)自己都要去鄰近的石橋村,分別給外祖父和烈士舅舅上墳,但舅舅的墳塋是空墳,因為抗戰(zhàn)時期,舅舅跟隨八路軍到膠東作戰(zhàn)犧牲,遺骸始終沒找到。日前,隨著位于石橋村的“渤海走廊濱海革命紀念館”建成開放,老人的遺憾得到彌補。
“我舅舅朱克振的事跡第一次被載入咱們地方的紅色文化紀念館,也算有了歸宿。”指著展板上朱克振烈士的事跡簡介,袁希吉打開了塵封的記憶。他說,舅舅是1941年犧牲的,直到1952年,外祖父帶著10來歲的袁希吉,第一次長途顛簸,去膠東尋找舅舅的遺骸,但所到的幾個烈士陵園埋葬的都是無名烈士,根本無從查起。
從膠東回來后,袁希吉的外祖父大病一場,他聽從母親的安排,留在石橋村照顧老人至去世。這些年來,袁希吉每年上墳時,面對舅舅的空墳心情特別難受。
近年來,濱海區(qū)保護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努力,讓袁希吉等烈士后人感到莫大欣慰。大家洼街道建設(shè)紅色文化館群,南陳村、石橋村、七里莊村等先行一步,籌措資金,規(guī)劃場地,把那些走進歷史深處的先烈們的感人事跡展示出來,重回公眾視野,成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追尋革命道路、接受傳統(tǒng)教育、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圣地。
袁希吉(右)代表烈士后人向朱樹峰贈送錦旗,表示感謝。
一些鄉(xiāng)賢也加入進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石橋村的“渤海走廊濱海革命紀念館”就是70多歲的村民朱樹峰在基層黨組織支持下,依附烈士祖父朱劍秋的故居規(guī)劃建設(shè)的。袁希吉得知后,主動找到朱樹峰,打算捐款幫助一下,但被對方拒絕。最后,袁希吉和其他烈士后人聯(lián)合制作一面錦旗送到紀念館,表達謝意。
“石橋村、南陳村、太平村等村莊,是抗戰(zhàn)時期我黨的根據(jù)地,許多青年人跟朱克振一樣,獻出了寶貴生命……一想起這些人來,我就心疼,告訴自己,一定在有生之年,建一所像樣的紀念館,讓他們的名字和精神流芳千古!”紀念館建成開放的當天,朱樹峰聲情并茂地向人們介紹了烽火歲月和自己的初衷,說到動情處一度落淚。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希明
責任編輯:龐珂